37手游总裁徐志高:你说《永恒纪元》必挂无疑?但我们月流水已突破三亿

文/ 托马斯之颅 2017-03-08 12:29:07

37手游总裁徐志高

3月7日,由三七互娱主办的中国互动娱乐大会在广州召开,会上37手游总裁徐志高总结了自发行《永恒纪元》以来,他对游戏行业的一些思考。

徐志高认为,2016年的游戏行业更加成熟理性,但也出现了诸如自充值、抢用户等“下三滥”的打法;而在未来,大发行、大研发将聚拢在一起,试图控制用户的流向,CP和发行必须寻找自己真正擅长的细分领域,而非是影游联动和二次元这样“看不懂”的东西。

徐志高还说,研发、发行和渠道不应该轻易跨界,《永恒纪元》和网易、腾讯的许多产品也不符合自研自发的定义;他也详细讲解了流量运营的定义和常见的误区——比如流量运营不是广告采买,而且流量运营也对产品有着相当的要求。

有趣的是,为了诠释这些观点,徐志高还讲了几个通俗易懂的故事,话语也浅显易懂,展现了很多人眼中南方厂商“踏实”的一面。

以下为演讲摘录,文字有调整:

各位来宾,各位朋友,大家上午好!

在《永恒纪元》刚上线的时候,外部其实有蛮多质疑的声音。比较常见的有两种:

第一种,“真实的收入到底是多少?”

第二种,“你看这种类型的游戏,也就2个月,撑死超不过3个月,3个月之后再看,这个游戏必挂无疑”。

但事实上时间已经过去了8个月,在过去8个月里面,我们发现游戏日均充值不断地在刷新的高度,刚刚前面的资料片里面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些数字,它的月流水峰值已经达到了三亿,新增已经超过了2500万。

去年今天,我曾经说过我个人的一个判断:2016、2017年,ARPG页游转手游的春天即将到来。过去一年,我们回过头来看,除了《永恒纪元》之外,去年下半年开始还有一系列的ARPG游戏,特别是广州、深圳地区开发的ARPG游戏,都陆陆续续崭露头角。

在《永恒纪元》发行3个月之后,外部质疑的声音相对来说少了一点。大家的焦点从质疑,从不可思议,变成开始考虑一个问题,“他是怎么做到的?”;“他为什么能做到?”;“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思考?”我们自己也会对这个事情有一些判断。

2012-2017:从元年到“下三滥”

回过头看这几年手机游戏的发展。如果我们一定要定义2012年是手机游戏元年,那么2013年毫无疑问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一年。2014年资本热度突然间变得极强,这时候严格意义上说,2014年对手机游戏的创业者,从业人员来说,是一个疯狂但是极其不理智的一个年份。

到了2015年,这种不理智在延续,但是到2015年的下半年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市场上有一些人开始冷静下来,去看一些问题,去开始审视一些问题。在我的角度来看,2016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健康的一个年份,但到了2016年底,这个苗头又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
如果我们说2014年“资本”的热度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躁动,那么2016年底就有新的一轮躁动开始慢慢产生,这轮躁动主要来源于业务。这些业务有我们所谓的“阴招、阳招”,也可以有“下三滥”的做法。在我的角度来看,我觉得招式可以打出阴招来,打出阳招来,这个是策略问题。但是,如果打出下三滥的招数来,似乎就不太那么健康了。

在2017年过去的2个月来看,这种苗头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。比如自充值,损害的到底是谁的利益?再比如说我们最近发现蛮多游戏,里面都有蛮多人去跟其他玩家聊天——我还特意找了几款游戏试过,聊天不是目的,聊不了两句就让你加群,加群之后他给你推荐别的游戏。

你现在拉我的用户,你看我充其量骂你一顿,鄙视你一下,稍微过分一点我发个律师函给你,我也不能把你怎么样。但是如果这样的行为成为一种趋势,总有一天大家会集体来封杀你。清朝的时候霍元甲怎么死的?鸦片吃多了,有一天想戒掉很困难。这种做小偷的事情也一样,你发现做小偷很容易,手一夹就拿到东西,然后就自废武功,除了夹一下别的什么都不会,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。

这个是2017年上半年,很可能会贯穿到下半年的一个趋势,我提醒大家一起审视这个问题。接下来我再提出几个我对行业的判断:

大厂抱团控盘,困难的中小公司如何突围?

在2017年里面,坚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深耕细作去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并且放大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,一定可以走得更长远,一定可以走进2018,走向未来,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。

第二个判断,现在市场有一个词叫做“抱团取暖”,但我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“抱团”的案例发生。只不过这种抱团的案例背后会发生一些本质的变化,不再以“取暖”为目的,而是以“控盘”为目的,抱在一起控制这个局面,控制用户的流向。

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可能会发生在大渠道、大发行、大研发身上。按照这种格局,很可能中小研发、中小发行、中小渠道会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,更加危言耸听地说,今年还会有新的一轮中小研发的渠道和发行倒闭的可能性,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可能的市场趋势。

第三个判断可能更加危言耸听。这个不仅仅是我们刚才讲的,中小发行,中小研发,中小渠道,有可能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,甚至于大发行,传统意义上的大发行,大渠道和大研发,也可能在接下来的1—2年时间里面,面对非常窘迫的情况。这个事情本身是符合市场规律的。

以发行为例,市场上目前我们通常说“腾讯、网易”抢占了市场50%—60%以上的市场份额,这个局面在未来2、3年里面应该不会动摇。但是问题出来了,剩下30%多的市场份额被谁拿走了?一定只会被5—10家公司瓜分,第11家公司怎么办?只有两个命运:关门大吉,或者尝试更细分的市场,寻找更直达用户的方式。

同样的一个概念在研发端也一样。头部游戏抢占了越来越多的用户,留给后部尾部游戏很少的用户,如果一个游戏简单来说你获取一些长尾流量,你连基本的开服都开不起来,你这个游戏能发展起来吗?所以研发也会面临这样的变革,很可能资源就会往少数且极少数的几家巨头聚拢,这个事情不是没有先例的,事实上在过去的很多互联网的产业下面,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。所以这时候对于研发来说应该怎么办?

第一个出路,找一块你更擅长的领域,找一块更细,直到用户的地方。在过去2—3年的时间里,有两个东西看起来比较热,一个东西叫“影游联动”,一个东西叫做“二次元”,但实际上从冷静的角度来看,大部分人都不懂这两个领域。因为如果他们真懂,那我也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。可事实上,我听不懂他们说的东西。

这个时候你妄图戴一个帽子,你说我要去精耕细作二次元游戏,我要在影游联动里面耕耘下去,其实都是不现实的,你要做的事情应该更细一点。

第二个出路,找大发行。当下手机游戏格局确实是腾讯网易绝尘而去,后面二线发行商正在努力,希望不要被拉得越来越远,能和他们合作当然很好;但你换一个角度来看,腾讯网易也不可能吃下市场百分之百的份额,你也可以考虑一下37这样的公司。

再来讲第四个趋势。渠道商、发行商和研发商,这个三角关系我相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被根本打破,但渠道也是一样,以后的竞争会更加惨烈。

《永恒纪元》不是自研自发,南迁应考虑成功率

沿着这一点,我再多说两个故事:

第一个故事,去年底我参加了一次会议,走到了有两个交谈的A君和B君旁边,希望加入一起交流一下。刚走过去他们俩就笑了。我问你们俩为什么笑?他说刚好说起了你。我说说啥呢?他就简单陈述了一下:

A君说:“明年2017年我得好好把流量搞一搞,我得搞广告团队。”

B君就问他:“你打算怎么搞?”

A君说:“怎么搞?我去37挖人,我把他人挖来就完了嘛!”

然后A君跟我说这是真的:“老徐,你有没有合适的人?可以做做广告的人?可以给我介绍介绍,让我可以快速的把业务推进起来。”然后我跟他讲了两个观点:

第一,你挖我的人没用,你要不索性把我给挖了,当然这是开玩笑。但实际上有的事情并不像我们表面看起来那样,在一个系统化的运作中,1、2个人对团队的影响因素是有限的,甚至于一个团队的力量都不见得那么大,体系的力量才更关键。

第二,A君是某研发商的某大佬,知名度非常高。我就问:“好好的研发你不干了,非要去搞流量干嘛?”他就说:“我得搞,我不搞怎么办?”当时我说,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,然后一起把整个蛋糕做起来,我们之间没有直接竞争。

其实我有一句话没有跟他讲,这句话我讲了之后会挺伤他的,但我真正想送给他的一句话是:“研发这么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不干?”如果你能干得好,那你应该坚定不移的干下去。相反,作为研发商,你连研发这个事情都干不好的情况下,去做发行你就能干得好吗?

所以聚焦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更关键的。我不是说渠道商不应该介入发行,发行商不应该介入研发,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发行,实际上自研自发成功的案例,极少、极少。

有人会说“你在忽悠!你们37手游就是自研自发!《永恒纪元》不就是自研自发吗?”但我明确告诉 你,它不是自研自发。37手游和《永恒纪元》的研发商极光网络是两个不同的公司,对于我来说,跟极光网络,或者与其他37的兄弟公司合作,与跟其他研发商合作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,因为在我概念里我只是运营,我只是发行。

我们再去看,强大如腾讯和网易就自研自发了吗?没有。他们是用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在做游戏,不会放到一个体系里既做发行,又做研发。除非你具备了强大如腾讯网易的胸怀和实力,你才可以考虑在公司里面另外再辟一条体系,尝试其他的业务。要不然也许这个事情我不是说你一定不能成功,但是也许你需要慎重,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故事。

第一个故事,去年底的时候,我在不同的时间接到过两个电话,两个猎头的电话,代表两个不同的公司跟我谈,谈什么?谈我家公司想在广州市发行子公司,你是37的,有没有兴趣来我们这里挑一下大梁。

挂断两个电话的时候我都是比较崩溃的,第一,行业挖角已经到了如此凶烈的程度;第二,我觉得好悲惨,显然他不知道我是谁?这说明37手游做得还不够好,我还要做得更好,要让更多人知道我是37手游的总裁,我叫徐志高。

为什么说第二个故事?我们注意到2016年底之后,确实有蛮多公司南迁。南迁这个事情从内心深处我是欢迎的,大家一起相互研究市场,市场也足够大。但这个时候是八仙过海,你要考虑你的成功率。

产品+流量:发行要两条腿走路

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37手游的发行策略,我们一直强调发行是两条腿走路:“一条是产品,一条是流量”。

第一条腿是产品。前面讲了A君的故事,A君觉得如果他能获取流量,那他的产品就是安全的。但是其实他忽略了一点更重要的事情:产品始终是发行的基础,没有一个好的产品,这种发行模式是不稳的。你看因为有了《永恒纪元》,有了一个代表作,你看我们在行业里的知名度也大了很多,所以产品始终是基础。

第二条腿是流量。我不知道37手游是不是第一家提出流量经营的手机游戏厂商,但是我们应该是比较早提出这个发行理念的公司。但是我想说的是,流量经营有它的误区。

流量经营第一个比较显著的误区是过分看中了流量本身,忽略了产品。我刚刚讲了,产品始终是基础。我们打个最简单的例子,你的游戏LTV是50块钱,那个游戏LTV是100块钱,你说你流量怎么做?你会发现,你无论阴招、阳招还是下三滥的招式都不管用。

第二个误区,即便是足够优秀的产品,它也要符合流量变现的要求。比如说37手游在未来可见的1—2年里,一定不会碰轻度游戏、单机游戏、弱联网游戏。我们最多可能会帮忙,但这些产品一定不是我们发行的主力。因为它不太符合流量变现的一些核心要素。

第三个误区,流量不代表广告,流量经营不代表广告采买。2016年下半年,广州、深圳的一些发行公司做得不错,5000万的游戏有一批,他们普遍的套路一个特点是走广告模式。但是,流量经营并不等于广告采买。

这里有两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是从流量经营的角度来看,渠道的量也是需要成本的,广告的量也是需要成本的,我们试图把每个用户变成每个成本,去看用户之后的贡献是否能HOLD得住你的成本,如果你能HOLD得住你的成本,这个生意是OK的,如果你HOLD不住你的成本,那这个生意是有问题的。

如果你在广告端的表现非常好,那你在渠道端的表现一定不会差,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你要放弃几条那么粗的大腿?所以我其实非常不赞成发行商靠自己的渠道去发一些业务,做封闭式的运营。

第二个问题是,如果在渠道端你游戏的表现不行,那说明这个游戏本身是有问题的。这个时候你如果在广告采买上投入大量精力,无异于自掘坟墓,所以在这个点上,流量经营需要看你的游戏,并且需要你去关注你的游戏后面的走势。

流量经营的第四个误区,是对流量经营定义的误区。虽然说很多人都重视流量,但是并不代表他的套路是流量经营的套路。真正意义上的流量经营要聚焦在玩法上面。

我们举个例子。网易在过去至少半年时间里广告业务发展得非常快,在很多媒体上广告采买量非常大。但是在我眼里,网易不是一家以流量经营为思路和策略的公司,他是一家产品型公司,思路是产品为王。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思路,也会产生两种不一样的做法和套路。

按照我的了解到的信息,网易的IOS收入占比远超过安卓。但是在37,《永恒纪元》的安卓渠道收入平均有70%。你仔细揣摩一下,这是完全不同的思路。

所以虽然流量这个事情大家都非常重视,但不代表你的思路是流量经营的思路。我们重视产品,但我们更加关注产品从用户进入到产品端之后整体的流量经营。

我们会关注从产品端的转化怎么样,所以我们特别关注产品的适配;我们之所以关注游戏的名字,也是因为我们会判断这个名字的曝光、点击到下载的转化率,以及贯穿各个环节可能的转化和流失,并且细致分析每个环节可能的影响。在这个事情上我们花的精力远远大于我们对产品端的研究。

所以37试图找到一些不是简单的“产品+流量”的做法,我们试图打造一种更重视产品,更重视产品到后端流量整体的运作整体经营的套路,其实我们聚焦的是腾讯网易之外的30%、40%的市场份额。我坚定地认为这30%、40%的市场份额,未来会被5—10家,甚至更少,3—5家的公司瓜分。如果我们能瓜分其中的30%—40%,那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?

我们有一些页游化思路比较强的ARPG和SLG类型的游戏,在这些领域,即便相比腾讯和网易,我也有我独特的、天然的,以及基于团队自身的一些特殊的优势,这也许是我未来决战游戏市场很重要的基石。所以找到自己的模式,相信你就找到了2018,找到了未来。

Alex Matveev
2022-06-06 16:27:13
不合规
审核中
@苏某某: 她在音乐方面的喜好,以及对天文的兴趣,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。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
乐方面的喜好,以及对天文的兴趣,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。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,没有系统了解过此类音乐的她怎么会喜欢上 呢?后来听完《美少女战士》原声带后才发现,“原来我在那么小的时候
评论全部加载完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