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戏人,活下去

文/ 托马斯之颅 2021-12-19 21:32:01

看到标题,相信大家已经猜到葡萄君要讲什么事情了。

几乎相同的地点,一年两次意外事故。时至今日,葡萄君不准备回顾过多的细节,对逝者的家属造成二次伤害。但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,我们依旧有责任思考和讨论,未来该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。


01

今年5月,第一位逝者曾在微博上表示自己深陷抑郁,"今天发生的这件事不怪任何人,只怪我自己。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,一个快乐的实习经历;同事朋友家人都对我很好,只是我感受不到这些空虚的心里带来点儿什么……"

而最近的第二位逝者虽然不清楚自杀的原因,但在知乎上,有多名自称接近逝者的用户表示其患有重度抑郁。工作室负责人也在内部邮件中称,逝者在8-9月曾因身体原因住院休养,只是因尊重他本人和家属的意愿,公司没有向同事做更多说明。

虽然无法证实,但两则悲剧似乎都与「抑郁」有关,这也是所有游戏从业者、互联网从业者甚至现代人要共同面对的问题。为了获取更多信息,我们和北京某三甲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医生W和心理治疗师X聊了聊。


02

X告诉我,「抑郁情绪」和「抑郁症」是两个概念。抑郁情绪在生活中十分常见,一般都有明确的诱发因素,尤其与心理压力密切相关,通常持续时间较短,很快能自行缓解,情绪低落的程度较轻,虽然会带来痛苦感,但也是在提醒个体去做出调整;而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,它有特定的诊断标准。

据W介绍,当下临床最常用的临床标准是ICD-10(即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)。ICD-10显示,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是心境低落、爱好和愉快感丧失,以及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。同时病人经常伴有以下症状:

(a)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;

(b)自我评判和自信降低;

(c)认罪观念和无价值感;

(d)认为前途暗淡悲观;

(e)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;

(f)睡眠障碍;

(g)食欲下降。

其中,自杀可能是最为特殊的条目。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自杀风险,就会被诊断为重症;而且当发现患者有很高的自杀风险之后,医生会告知监护人,建议让患者接受住院治疗;如果不住院,那么在回家治疗的同时,家属必须给予24小时陪护,预防意外发生。

事实上,相当比例的自杀者都患有精神障碍,而在后者当中,又属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(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交替出现)的比例最高。"很多患者平时不会表达,只有出了事儿大家才知道。"


03

在社交媒体上,有人猜测绩效考核、工作压力、公司环境、甚至理想的破灭导致了逝者的自杀。对此W认为,压力和情感刺激当然会增加风险,但抑郁症的发病很难被单一归因,必须同时考虑遗传基因、孕期情况、躯体情况、个人成长史、性格特点、人际关系和身体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:"并不是这段时间太忙太累,工作内容压力特别大,就会导致一个人得了抑郁症,然后自杀。"

还有人认为,在最近的悲剧当中,同事没有尽到看护逝者的责任。但W表示,个人疾病状况属于隐私,尤其是精神障碍,患者有权要求领导保密。而且就算同事了解情况,大家也很难做好防范:"一个人自杀的方法太多了,就算你知道,如果不能24小时陪护也没有用。而且一旦自杀的强烈冲动出现,他可能根本控制不住。"

X则表示,在同样的情境下,每个人看待和应对压力的方式都不一样,内心体验也各不相同。"高自杀风险的患者,他们受到症状的影响,可能一句话,一件事就会引发他们的负性联想,觉得这件事情自己无法面对,活着实在太痛苦。这时他们没有办法理性地思考和行动。"


04

W说,避免悲剧最根本的方法,就是做好科普和健康宣教,防患于未然,同时当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专业干预。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,但下列情况仍在发生:

首先,抑郁症的病人往往会有病耻感,比如出现症状却不想看病,或者即便看了病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。这对早期的识别、诊断和干预带来了很大的阻扰。

其次,患者对于抑郁症的症状往往不太敏感,因此经常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。根据之前某医院在北京的调研,一半以上患者第一次去看病的场所,都不是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大型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门诊,而是急诊、内科、消化科、中医、心理咨询机构等等。

最后,如果能按照流程接受早期识别和治疗,其实抑郁症有很大的概率可以被治愈。但部分抑郁症患者和患者家属有可能不遵医嘱,"好了伤疤忘了疼",私自停药——这件事的后果要比想象中严重。

根据国际统一的规范,抑郁症的治疗可以分为急性期、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,整个周期大约需要1-2年。在维持期内,可能患者的一切症状都已消失,但依然要坚持服药。如果擅自停药,复发的风险会显著提高。而一旦复发3次以上,将来再复发的概率就会接近100%,所以保证初次治疗充分非常重要。

然而遗憾的是,很少有人了解这些知识。而且只有惨剧发生的时候,大家才会短暂地增加对抑郁症的关注。


05

W建议,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,一旦发现有多项症状符合ICD-10的描述,就应该第一时间去专业医院就诊,听从医生的建议,后续按时服药,按时就诊。

在职场上,患者则可以根据诊断结果,看看有没有必要中断工作,以及向领导汇报情况。他建议公司或学校客观看待疾病,积极鼓励患者接受治疗:"有的领导会觉得你事儿怎么这么多,压力就是动力,你要坚持!有的学校则因为担心自杀风险,不管病情是否严重,都立刻让学生休学。这两种做法都不太合适。"

对于知晓情况的领导,W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调整工作和人事安排。因为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,患者请假的时长也不太一样。"有的人1个月就能恢复工作,有的人可能半年上不了班。不过只要能够恢复日常生活,恢复动力和兴趣,大家都会主动恢复正常的轨道。"

而对于知晓情况的同事,W建议大家记住:患者是生病了,而不是弱者。他们更需要理解、支持、尊重和陪伴,而不是过分的关注和格外的照顾。

与此同时,两位专家希望大家能更关心身边朋友的状态。比如当发现他们有疑似症状的时候,可以委婉地说:"你最近状态可能有点儿不对劲?是不是睡眠不好?要不要去看一下?听说小张前一段时间去看啦,现在状态挺好的……"沟通的态度要温和而真诚,不应该居高临下,或者隐含歧视。

另外,如果发现别人突然开始关心死亡,查阅自杀的信息,用各种方式交代后事,无缘无故地忏悔,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……大家也要警惕,这可能是对方准备自杀的信号。这时大家可以想办法尽快告知对方的监护人,把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
最后两位专家建议,所有人都应该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,适度运动,接触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,找到自己疏解压力的方式,让内心变得充实。"现代生活的压力确实很大,但大家不要只想着如何在比赛中领跑,而是要学着享受马拉松的过程。"


06

聊了这么多,葡萄君最大的感受还是遗憾:就算所有人都能了解上面这些知识,逝者也没有办法回到这个世界。唯愿天堂没有病痛,悲剧不再重演,先驱者的理想能够得以实现,我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地活下去——只有活下去,才能见证未来更多美好的可能。

最近一位逝者的博客曾在2013年转载一篇文章,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:我的心会一直向着阳光,像生命一样炙热。


1639920778381409.png

Alex Matveev
2022-06-06 16:27:13
不合规
审核中
@苏某某: 她在音乐方面的喜好,以及对天文的兴趣,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。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
乐方面的喜好,以及对天文的兴趣,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。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,没有系统了解过此类音乐的她怎么会喜欢上 呢?后来听完《美少女战士》原声带后才发现,“原来我在那么小的时候
评论全部加载完了~